作物常识
一、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种营养元素。他们是 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硼(B)锰(Mn)锌(Zn)钼(Mo)氯(Cl)每一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必须平衡施肥才能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二、 肥料就是给作物提供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他不仅供给作物的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一般分为有机肥(农家肥,也称为完全肥料)和无机肥(化肥,也称为矿物质肥料);按形态分为固态肥、液态肥和气态肥;按成分分为单质肥料和复合肥料;按作物需要量分为大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按含量分为高浓度肥料(≥45%)和低浓度肥料(<45%)。
三、植物的矿物质营养学说,就是说土壤中的矿物质是一切植物的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分解后形成的矿物质。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实现了肥料工业化生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四、养分归还学说,就是说随着作物的收获,必须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的养分,如果不及时的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西,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多施加养分元素。通过增加肥料,以施肥的方式补充作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养分,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从而为培肥地力、作物稳产高产和均衡增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五、最小养分律。作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元素),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作物生长因素(元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元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元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于再提高作物的产量。最小的因素(元素),决定了作物的产量高低。这个最小养分律用“木桶理论”解释时,就是说一个木桶由18片木板和底板组成,如果说18片木板长短不齐的话,那么决定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最长的那个木板,而是最短的那个木板决定的。最短的木板就好象是土壤中的那个含量最小的养分元素。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不同需要,对作物进行施肥,保证氮磷钾的平衡施用,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能偏施某一种养分,那样会造成浪费,同时作物也不能高产优质。
六、肥料报酬递减律。就是说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在其他技术条件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是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比如说20年前一斤尿素可以增产10斤小麦,而现在只能增产5——7斤小麦。因而与报酬递律相吻合。报酬递减律在施肥中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施肥的盲目性,单一性,通过科学施的、平合理的、平衡的施肥,来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作物常识 2014-4-3 本文被阅读 2629 次
- 上一篇: 各种肥料混合问题全面解答
- 下一篇: 在雷雨天撒施化肥危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