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种植方法
一、大蒜的一般栽培方法:
1、选种:
购买纯白无红筋、无伤痕、无糖化、无光皮的大蒜头(原则要求每粒重量5g左右:种子大小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2、播种温度:
大蒜的播种温度在3~5℃的条件下,经过10~15天就可发芽,但以15~20℃最适宜;大蒜幼苗能耐零下3~5℃的低温,生长适温14~20℃。幼苗主要靠种瓣供给养分;当养分被幼苗吸收利用后,蒜母开始干瘪,此后幼苗开始靠根系吸收土壤养分,栽培上要有良好的水肥条件,以利幼苗健壮生长。南方在秋季9~10月播种,4~5月采收蒜薹,6月采收蒜头;以青蒜为栽培目的时,可从7月份开始播种。
3、选地、整地:
土壤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适宜,避免连作;耕翻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要细耕、耙平、耙实,没有明显坷垃,达到“齐、松、碎、净”;根据水源确定畦的长短;
4、播种:
1)为促进发芽,可在播种前剥去蒜皮或在播种前把蒜瓣在水中浸泡1~2d,以利于水分的吸收、气体的交换。此外,把蒜瓣放在0~4℃的低温下处理1个月,可大大提早发芽。
2)播种方法:把蒜瓣插入土中,而微露尖端,不宜过深。
3)播种密度和播种量:
收获蒜头为栽培目的时,株行距为15~20cm×10~13cm左右;每hm2播种量750~2000kg;
以收青蒜为栽培目的时,播种较密,行距12cm×4~7cm。
5、施肥、除草:
大蒜的根系分布很浅,吸水能力弱,在营养生长期间,应继续不断地满足它对水肥的要求。绿色食品大蒜施肥的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配方施少量的化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1)施足低肥;
2)追肥:当苗出土3~6cm时,要开始施追肥,以氮肥为主。应浇施稀薄的粪尿提苗,隔5~7天追一次,连追3次。苗高达到20厘米左右时,加大追肥量,在青蒜生长期间,从8~9月到11~12月,要追肥2~3次,促进地上部的生长。
3)以收蒜头为栽培目的时,除在幼苗期施追肥外,于越冬前再施1次追肥。到第二年春暖后,是大蒜植株生长的旺盛期,要施1次重肥。蒜头开始膨大后,不宜施肥过多、过浓,以免引起鳞茎腐烂。
4)中耕除草:当苗高10~15cm时,中耕可以深些;而当苗高30cm以上,中耕要浅些。一般中耕浇水都结合施肥。但到了第二年4~5月间,鳞茎已经开始膨大,那时雨水多,应注意排水,不然容易引起蒜瓣开散。如果施氮肥过多,新生的蒜瓣幼芽,有再度生叶的可能,从而影响蒜头的品质及贮藏性。
6、病虫害防治(略)
7、大蒜的采收:
大蒜的鳞茎、蒜叶及蒜薹都可以作为食用。由于采收食用的部位不同,采收的时期与方法也不同。
1)青蒜采收:
A、采收青蒜没有严格的采收期要求。但进入夏季后,叶的组织逐渐老化,纤维含量增加,不再作为青蒜食用。
B、最好在晴天的中午或下午进行;
C、采收的方法:绝大多数都是一次连根拨起。但也可在冬前植株3cm高左右,在假茎基部,离地面3~5cm收割1次。收割后,加强肥水管理,可再生新叶于第二年2~3月再采收1次。
2)蒜薹采收:
A、时间:采收蒜苔的,以蒜苔抽出叶鞘(叶鞘13-16厘米),并开始甩弯时,即可采收。若不及时采收,蒜苔继续消耗养分,影响蒜头生长,而且蒜苔组织老化,降低产品质量和食用价值。一般可在蒜苔高出最后一片叶的叶鞘7厘米左右,上部尚未弯曲时采收;
B、采收时应选睛天下午或阴天,待露水干后进行。具体方法采用穿刺抽提法,即用一根一头削成弧形且锋利的竹片,长约15厘米,当蒜苔抽出叶鞘6-10厘米时,左手提住蒜苔,右手拿竹片顺着蒜台由上而下划开三片叶,并用右手持竹片,向离地面5-7厘米的假茎部分垂直穿刺,左手把蒜苔慢慢抽出。此法的优点是功效高,不辣手,蒜苔质量好。
3)蒜头的采收:
A、在蒜薹采收后20~30d,叶片枯黄、蒜瓣突出时即可开始采收蒜头(如不采收蒜薹,蒜头也会膨大,但产量会下降)。采收季节也是雨水较多的季节,如采收过早蒜头嫩、水分多、质量差、不耐贮藏;采收过迟,根及外皮腐烂,不易拔起,容易散落土中。
B、采收方法:选晴天连植株拔起在田间晾晒3~4天,然后抖落泥土,及时将根剪掉,再捆编成束吊挂在通风处晾晒,应注意晒杆不晒头,以免烈日灼伤蒜头。晾晒时要翻动,使晾晒均匀,干燥后留在茎盘上的根呈米黄色,蒜头紧实,不易开裂。
C、收获时要用专用工具-蒜别子,不创破不撞伤。收获后大蒜要及时晾晒使其干透,又要防止暴晒,防止糖化。方法为:蒜叶掩蒜头在田地里晾晒10h,然后再把蒜须削掉(削时一定要削平、削净,切不可伤蒜体),放通风处继续晾晒,待蒜秆干到八九成时,剪蒜秆2cm下蒜头,装袋,放通风处继续晾晒,但不能直接暴晒。
二、家庭种植大蒜的最简方法(采用蒜瓣直播):
1、选良种:选购大而健的大蒜头做种;
2、育苗:用容器在水中泡着(就象在水中养水仙花一样简单),最好放在温度较低高的阳光屋,即可发芽长出苗来;
2、将它移植到土地(先施底肥)中,每天浇水即可长大。
- 上一篇: 马铃薯的施肥技术
- 下一篇: 大姜高产栽培“一增四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