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硫酸钾企业期待获得公平待遇
硫酸钾是钾肥的一种。我国的硫酸钾工业因种种原因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之前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致于长期依赖于进口,每年进口量达60万吨左右。直到1992年,以曼海姆法著名的台湾青上公司创始人陈怡全先生怀着对祖国钾肥事业的满腔热忱,排除重重困难,在大陆建立了我国第一套真正工业化、符合国际通行质量标准的硫酸钾工厂——天津天青化工有限公司。回想起来,当时刚刚诞生的天津青上公司时时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境地。因为是民营企业,进口原料没有许可证,因为许可证只发给国有企业。而有证无证原料价格要差200~300元/吨呵!市场就是这样不公!没有办法,青上公司只能从中间商手中购买高价的氯化钾。而且,按当时的政策,硫酸钾企业还要上缴13%的增值税。因为是第一个硫酸钾企业,生产出来的硫酸钾产品农民还不接受,因为农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中国有硫酸钾。由此可见,襁褓中的中国民营硫酸钾企业有多难!最初的几年企业几乎年年亏损。后来企业经过了三四年的艰苦奋斗,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一家家地跑,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推销,真是走过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国产硫酸钾市场才逐渐被打开,农民也终于认识到了中国真的有物美价廉的硫酸钾产品,完全可替代进口并且比进口的还要好。此时,国家对民营硫酸钾企业的政策也好了许多,不但取消了贸易商进口氯化钾的补贴,而且经过青上公司多年向国家呼吁和申诉,1996年4月1日,硫酸钾生产环节的增值税终于取消了。经过当时的朱镕基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的亲自批示,外经贸部也给了外资企业一定的氯化钾进口配额。看,农民接受了,市场打开了,政策落实了,青上公司这才享受到了国民待遇,干劲也被激发出来了。自1992年至2011年的近20年间,台湾青上通过独资、合资及输出技术设备,在大陆自北向南共投资兴建了19家硫酸钾工厂,总装置能力83万吨,使我国硫酸钾工业从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可以不夸张地说,青上是大陆硫酸钾行业的先驱,青上为大陆硫酸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至此,中国彻底扭转了硫酸钾全部依赖进口的落后局面,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也为中国农民提供了质优价廉的硫酸钾肥。而且,青上公司的硫酸钾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每年还可大量销往国外。
标准落后造成混乱
青上公司的成功,也拉开了我国硫酸钾工业大干快上的序幕。由于硫酸钾的国家标准修订远远落后于硫酸钾的行业发展,仍沿用了ZBG21006-89及后来修订的HGT3279-1990版本。而这两个标准都对氯根没有要求限制,造成一些不法之徒和散兵游勇有了可乘之机,以氯化钾冒充硫酸钾,以假乱真,粗制滥造。很快,硫酸钾行业就出现了市场混乱。从1994~2000年间,国内先后出现近百家硫酸钾生产企业,而其中能够正常、长期运行的仅在1/3左右。随着国内硫酸钾装置能力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出现大幅波动。2002年,大陆硫酸钾有120万吨的装置能力,投产率只有60%左右,生产硫酸钾72万吨。而且硫酸钾的出厂价格从前几年的1900元/吨一路下滑跌至目前的1400元/吨左右,更有企业卖到1300多元/吨,几乎与氯化钾同等价格。进口产品的价格也逐渐走低。
如此低廉的国内硫酸钾价格造成一部分工厂已经发生亏损,还有一部分工厂已经停产、改产。这无疑又是一个一哄而上、粗制滥造、恶性竞争的残酷局面。硫酸钾企业跌入了深谷。
这中间也发生过惊喜。2003年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氯化钾的价格突然上涨。维持了近10年的氯化钾每吨1200多元的价格被打破,一下子涨了近100元。此役一发不可收。结果,5年间氯化钾从2003年每吨1300元的价格,一直涨到2008年7月每吨5000元近似疯狂的地步。同时,国际市场硫黄价格从每吨30~40美元涨到850美元。国内98%硫酸价格从300元涨到2000元。国内硫酸钾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这已到了骇人听闻的境地。看上去大陆硫酸钾企业会跟随涨价大潮一路高歌猛进。但物极必反。随着雷曼兄弟的倒台,世界金融危机的气氛蔓延,2008年10月氯化钾价格突然下跌。近6000元的硫酸钾价格顿时无人问津。化肥界一片哗然,纷纷跳水。跑得快的赚了大钱,跑得慢的赚了小钱,没有跑的被死死套牢,跌进深渊。
从硫酸钾的命运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个小产品,但由于标准落后,监管不力,同样没有摆脱其他产品普遍遇到的市场空白——填补空白——产能过剩的厄运。
硫酸钾是一种速效钾肥,近年来受到了广泛认可。
政策不公企业不平
国内硫酸钾工业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但它也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我认为也是一种不公。
1.增值税先征后返
以青上公司为首的曼海姆技术硫酸钾工厂全国总产能近180万吨,占全国装置能力60%以上。但大部分企业是非公经济体,是完全靠民间资本一点点做起来的。但是,无论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对行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往往惠及不到加工型曼海姆技术硫酸钾企业,而是给了资源型企业、国有企业。
2004年,青海盐湖集团所在地因地方财政困难上书国务院、财政部、税务总局。结果是在没有充分调研的情况下,领导大笔一挥:钾肥生产企业上缴13%的增值税先征后返。领导也没搞清楚钾肥企业都包括哪些,就把与青海盐湖集团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的硫酸钾企业也框进去了。这样一来,对于流动资金来源本来就很困难的民营硫酸钾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当年本人曾多次到财政部、税务总局申诉,领导才明白钾肥项下原来还包括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碳酸钾等。但是氯化钾是资源型企业,其他“钾”都是加工型企业,两者有天壤之别,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资源型氯化钾企业每吨有60%左右的利润,而加工型钾肥企业好的光景每吨才有3%~6%的利润,弄不好还要亏损,怎么能比?
而且先征后返的文件制定得很粗,完全是主管部门任意行事。返税时间没有约束,退税好的地方2~3个月就退,大部分是半年以上;被扣住的税款少则二三百万元多则五六百万元甚至更多。本来企业经营环境就差,占压这么多流动资金,叫企业如何生存?
2.特别关税105%
2008年5月,国家为稳定物价,保护农民的利益,保护国家的资源,颁布化肥特别关税为105%~135%。磷肥企业、氮肥企业,这些都是大企业,资源型企业,都是高耗能的大户,国家利用关税进行出口限制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全国只有180万吨装置能力、加工型的硫酸钾企业来说,这样的关税就不合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氯化钾采购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硫磺采购商,而这两种原料恰是曼海姆硫酸钾的主要生产原料。原料在外,符合国家利用国外资源的产业政策。另外,这个行业中多为非公有制小企业。曼海姆技术硫酸钾每吨的能耗为:电60千瓦时,油63千克,水1.5吨,而且几乎没有“三废”产生。企业既不是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更没有变卖国内资源的条件。与其让这些企业关在国内恶性竞争,互相残杀,不如放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可特别关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2008年以前,中国每年有3万吨的硫酸钾出口量,全部是青上公司做的。但2008年以后,1吨也没有出口了。这对中国有什么好处?
上述两个政策的出台,明显地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盲目的一刀切,有失公允。
我们深知,今后硫酸钾市场竞争激烈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是常态,而且会白热化。特别是一些资源型企业的加入,使竞争更加残酷。我特别要说,资源型企业不应拿着全民的资源挤兑加工型企业。市场是大家的,市场是多元的,一家独大垄断市场有悖市场经济的法则。我们觉得,作为政府,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越应该主持市场的公道,制定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政策引导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越显得重要。不管是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不管是资源型企业还是加工型企业,都是中国大地上的企业,都在以自己的努力为共和国创造财富。在市场上,企业和国家一样,应该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我们对政府的期望。只有政府创造了公平的市场环境,企业的自律才会实现。当然,作为企业,我们也应该深刻地反思。增加税收、安排就业、合法经营,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
- 上一篇: 中国氮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 下一篇: 专家提醒:提早为全球磷资源不足做准备